讲述我的育人故事 | 张杰:以“等待、沟通与唤醒”书写师者匠心

发布时间:2025-09-11
一审:王嘉慧  |  二审:郑永刚  |  三审:齐艳秋

时序更迭,初心如磐;师道仁心,历久弥新。三尺讲台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崇高理想,一支粉笔书写下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。在通化师范学院的校园中,有这样一群孜孜不倦、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:他们深耕讲台数十载,凭借专业学识筑牢学生的根基;他们利用休息时间精心辅导,为身处困境的学子点燃希望之光;他们始终温情守护有特殊需要的学生,用尊重与理解照亮其前行的道路。值此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,学校推出“讲述我的育人故事”专栏,让我们一同感受那些优秀教师扎根一线、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,体悟师者初心,传承育人薪火,共同汇聚成照亮时代的教育之光。

在通化师范学院,有这样一位自谦“只是肯干与努力”的教育工作者。他扎根教坛近三十年,将长白山满族撕纸非遗传承与教育初心相融合,以“耐心等待”给予学生理解与包容,以“真诚沟通”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,以“悉心唤醒”传递教育的温度,在三尺讲台上生动践行“既要用心管,更要用情理”的育人理念。他,就是“中国好人”、教育科学学院教师张杰,在学生眼中,他不仅是“教书人”,更是成长的“引路人”。

今年四月,张杰老师留意到陈同学已连续多次缺课。他并未立即批评,而是通过室友请来了该学生,心平气和地说道:“若课程听不懂,在教室如坐针毡,我能够理解,但缺席只会让落下的课程更多。不如这样:以后的课你都来上,能听多少就听多少。若实在听不懂,也可以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,只要你愿意提问,我随时为你解答。”

没有训斥,没有说教,只有设身处地的理解和一个宽容的“台阶”。这句话让陈同学眼中闪过惊讶与触动,也促使她重新走进了课堂。在张杰老师看来,教育并非机械的考勤管理,而是“给学生多一个回到课堂的理由,给他们重新出发的勇气”。

IMG_263

在一节艺术教育课上,学生高岩(化名)因挪动椅子与同学爆发激烈争执。情急之下,他拍桌呵斥。课后,两名学生低着头主动前来道歉,他却抢先轻拍他们的肩膀,说道:“今天我没控制好情绪,对你们发脾气是我的错,我真诚地向你们道歉。”

这份放下教师“架子”的坦诚,让学生深受触动,反而主动反思自身的问题。他由此领悟到:真正的班级管理,绝非依靠权威压制,而是以心换心的尊重——教师先迈出真诚的一步,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。

IMG_264

去年四月的清晨,刚结束晨练的学生们在早课上纷纷趴在桌上入睡。看着孩子们疲惫的模样,他既心疼又着急。他没有严厉地叫醒学生,也没有进行冗长的说教,而是轻声提议:“上课前,我为大家唱首歌吧。”

歌声响起,睡意逐渐消散。一曲终了,课堂气氛已悄然回暖。他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,完成了一次温暖的“课堂唤醒”。他说:“教育未必需要冗长的道理,有时候,只需一个举动、一首歌,就能传递温度。”

这些细碎的教育片段,让他愈发坚定:教育管理并非冰冷条款的执行,而是有温度的心灵碰撞。这份感悟,恰与他坚守的非遗传承事业一脉相承。

作为长白山满族撕纸传承人,他常说:“撕纸艺术能走向世界,不仅因为技艺精湛,更因为创作过程暗合教育本质——尊重材料特性,方能顺势而为。”就如同有些纸适合撕出繁复的纹样,有些纸适合勾勒简洁的轮廓,每个学生也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与潜能。

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,他从撕纸中提炼出独特的育人之道:既要像揣摩纸张纹理般关注学生的个性,也要敢于放手,让他们亲手“撕”出专属的人生轨迹。他坚持走进课堂开展撕纸演示,牵头举办非遗作品展,还与同事携手挑战吉尼斯纪录,更培养了一批投身撕纸艺术基础教育的教师。

他做这一切,并非为了证明自己,而是想让更多学生明白:传统文化可以鲜活生动,中国故事能以这样灵动的方式讲述。如今,他仍在教育一线默默坚守。他说自己或许永远成不了教育家,却愿一直做那个会在课前为学生唱歌、会诚恳向学生道歉、会允许学生带课外书进课堂的老师。因为他始终记得: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点燃火焰;管理不是约束,而是引领成长——这便是他数十载躬耕教坛,最为质朴又最为坚定的教育初心。

IMG_265